作者:曹植 (魏晋)
【资料图】
从明后以嬉游兮,登层台以娱情。见太府之广开兮,观圣德之所营。
建高门之嵯峨兮,浮双阕乎太清。立中天之华观兮,连飞阁乎西城。
临漳水之长流兮,望园果之滋荣。立双台于左右兮,有玉龙与金凤。
连二桥于东西兮,若长空之蝃蝀。俯皇都之宏丽兮,瞰云霞之浮动。
欣群才之来萃兮,协飞熊之吉梦。仰春风之和穆兮,听百鸟之悲鸣。
云天垣其既立兮,家愿得乎获逞。扬仁化于宇宙兮,尽肃恭于上京。
惟桓文之为盛兮,岂足方乎圣明?休矣!差矣!惠泽远扬。
翼佐我皇家兮,宁彼四方。同天地之规量兮,齐日月之辉光。
永尊贵而无极兮,等年寿于东皇。御龙旗以遨游兮,回鸾驾而周章。
思化及乎四海兮,嘉物阜而民康。愿斯台之永固兮,乐终古而未央!
这首诗正是赫赫有名的《铜雀台赋》,铜雀台共有两个版本,此诗取自广为流传的大众版本,在《三国志·魏书十九·任城陈萧王传》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,只不过中间少了这四句:立双台于左右兮,有玉龙与金凤。连二桥于东西兮,若长空之虾蝾。俯皇都之宏丽兮,瞰云霞之浮动。欣群才之来萃兮,协飞熊之吉梦。
后面又少了这三句:御龙旗以遨游兮,回鸾驾而周章。恩化及乎四海兮,嘉物阜而民康。愿斯台之永固兮,乐终古而未央。
第一版广泛流传于民间,第二版记载于正史,具体哪个更可信,已经无法考证了。不过没关系,今天咱们具体聊一聊铜雀台的前世今生。
相传,东汉末年,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,夜宿邺城,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,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。今得铜雀,亦吉祥之兆也,曹操大喜,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,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。那么地址在哪里呢?
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,那里有一个古邺城的遗址。邺城历史悠久,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魏国的名臣西门豹就曾经在这里担任地方官,并且造福一方。小学课本《西门豹》说的就是这个故事。
后来经过战国、秦汉时代的发展,到东汉末年,邺城已经演变为一个繁荣的大城。建安十五年(210年),曹操命人将铜雀台初建于邺城。后来五胡十六国时期,后赵石虎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,并于其上建五层楼,高十五丈。
北齐天保九年(558年),齐文宣帝高洋征发工匠三十万,大修三台。整修后,铜雀台一度改名为”金凤台”。到唐代,又恢复了旧名”铜雀台”。到了元代末年,漳河发大水将铜雀台冲毁了一部分,但是周围还有一百多米的样子,大概还有五丈高,于是就在上面建了一个永宁寺。
到了明朝末年,年久失修的铜雀台终于又一次被漳河的大水冲毁,到现在只剩下不到十米的夯土堆。铜雀台见证了邺城作为一个繁荣巨城的兴衰,从曹魏开始,邺城作为曹魏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六朝都城,作为北方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。
而这首《铜雀台赋》,更是开启了建安文学的繁荣,在曹操父子的影响下,聚集了一大批的文人,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建安七子,即——包括孔融、陈琳、王粲、徐干、阮瑀(yǔ)、应玚(chàng)、刘桢七人。三曹和建安七子一改汉代华而不实的文风,注重写实。曹操集团能雄踞北方,与他们开启的“唯才是举”以及“建安风骨”是分不开的,辉煌的文化能聚拢一大批出色的人才。
铜雀台诞生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朝代,后来的《三国演义》更是让铜雀台家喻户晓,人尽皆知。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野史趣闻。最出名的就是诸葛亮巧改《铜雀台赋》,将”连二桥于东西兮,若长空之虾蝾”改成”揽二桥于东南兮,乐朝夕之与共。”,巧妙地改变了文中”二乔”的原意,以此将周瑜激怒。创立孙刘联盟,决心抗曹。当然,野史毕竟是野史,只是百姓们日常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后来,建安文学随着曹操之死,逐渐开始走向没落。铜雀台就像一双眼睛,静静地看着各代王朝的兴起与衰亡。直到明清,又经历近代的百年风雨,我们只能凭着那十几米的黄土,缅怀先人,追忆我们先辈那辉煌灿烂的文化,曾经唐代的杜牧也曾赋诗一首《赤壁》:
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
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